法师辅导问佛陀情为何物

法师辅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为什么要提问呢?比如说给今天辅导“爱情是什么?”,“问佛陀情为何物?”不瞒大家,我采访了好多师傅。只要路上碰到师傅我就会问他:什么是爱,什么是情。这些不同的回答过程当中,确实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因此对道友们提一些问题,看他们从生活当中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有的人二三十岁,四五十岁他们的人生态度如何,他们怎么回答的。然后再用上师的开示所教的观点来进行阐述看看佛法和生活能不能圆融。那么对待爱情该怎么看待。这样就会有比较圆融的答案,比较好一些。所以建议大家正式共修之前辅导员提前结合本堂课的内容,准备一下几个问题。

接下来有能力的组,辅导员辅导,结合上师开示,归纳提纲下含摄的重点难点。一会儿我给大家演示一下,今天的辅导尽量根据共修方式的流程,到时一块给大家说一下。包括备课也是这样紧扣上师的讲记开示,以及列小提纲,小提纲当中上师讲了哪些公案,以及从哪些方面说的,我都总结一下。比较难懂的法语就用别的一些词语给大家开演。简单易懂的可以流过去。辅导员结合上师开示归纳提纲总结重点和难点,并且一一和大家交流分享。也就是简单来讲相当于咱们把上师的开示如同《大圆满前行》长行文那样来学习。这样效果特别好。时间差不多45分钟左右。

第六个方面就是讨论思考题或者辩论。那么大家也发现了,那么这一块前面是我的提问,中间是我的辅导,后面加辩论。当然很多道友们都是预科系的,都没有学习怎么能辩论。这个目的不是正规的辩论。是想让大家学习怎样抒发自己的观点,并且学会用上师佛教的观点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在辩证过程当中也能够激发自己的智慧。比如对于爱情怎么看的问题,有些不学佛的人、年轻人还有很多其他人有不同的观点,那在这讨论过程中,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很容易达成共识。那么爱情在什么情况下是好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好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运用它,就有一种人生的智慧,就会产生出来。那么思考题或者辩论题每道题提前安排学员进行主答。然后进行补充,那么辅导员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或者安排正反两方就本课的开示重要的内容来结合,和平常人的认知进行辩论,正方是世间人的观点。比如说是今天我们讲辩论,“爱情怎么看待?”,因为真爱,一般世间人认为当然有真爱,肯定会有真的爱情。反方就是佛教的观点,佛教的观点怎么进行破斥对方世间有真爱的观点。而且在辩论过程中,就主要是正方可以用世间人的各种观点。那么反方呢根据上师的开示,甚至你学过别的辩论内容也可以引用。但是我们道友们刚刚入门,可能别的还没有学过,请大家结合上师的开示来进行有理有据的进行反驳。

最后布置下次共修的串讲学员和主答每道思考题的学员。并且大家提前准备一下。

我们希望大家在新的辅导过程中充满趣味,充满生活,一种哲理、一种智慧等等这些态度很客观这也是一种圆融。这是道友们都要具备的。

另外一点辅导员对新生的提问要有耐心。新生对佛教观点有一些怀疑,甚至非常反感的一些观点,我们都要接受,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以悲心和爱心去开导人家。这不能一上来就非要把佛法的观点硬塞给他们,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交流和引导,以这个为主。

整个时间来说,是一个多小时左右。

接下来我们简单说一下,首先作为辅导员就要安排一位学员归纳上堂课的要点和难点。比如说上堂课讲的是说:正确的金钱观有何必要?或者说是为什么金钱的本性为何是不善不恶的?这就是归纳上堂课的,而且他能够阐述出来。

接下来第二个方面呢就由辅导员或者说是安排另一位道友来讲,但是可能另外一位道友讲一点讲不出来,那么让辅导员讲好了。

因为这个共修方式二和正式的预科系、正科系不同,也许新班的道友他们就没有办法安排另一位道友串讲,那么只能由辅导员来讲。那么辅导员讲的过程当中,刚刚说了就结合上师的开示以及提纲,把内容总结出来,那么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比如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第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第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第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前面在两堂课当中,我们讲到了金钱,也讲到了如何面对痛苦,那么现在是大家重要的问题,就是欲界众生是饮食男女。这个食物有两种。佛陀这样讲,不单单是我们众生所吃的饮食,还包含男女以性为食。所以这个过程当中还有感情的问题。我们说是怎么样来面对呢?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对整个社会都会有影响。那么对小孩的教育都会有影响。所以在这上师从四个方面讲到的。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在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当中,从哪些方面上师开始开演的呢?大恩上师在这里讲的话,讲到了:

所谓的爱情是真的那么美好吗?如此沉迷,提到这个问题。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世间人对爱情一般都觉得很美好,大概说的一些。为了更好理解,我列了四个小问题:

1、陈述大家对爱情的态度?这个态度包括理想的态度。

2、现实生活中爱情又是什么样的?

3、结合本课开示及生活实际对大家提问。

4、如此对待爱情的态度的原因以及会有什么结果产生?

大概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把。

1.陈述大家对爱情的态度

首先我们来阐明现代人所面临的感情问题,首先来看一下,陈述大家对爱情的态度。大家对爱情的态度来说不外乎就是憧憬、美好。而且在这理想状态当中都是觉得非常温馨。向往爱情海,白头偕老,觉得都是种美。哪怕是吃苦一辈子到老都是美好的。甚至爱情的小结晶,小宝宝都是很可爱。这就是大家对爱情的态度和向往和一种憧憬。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爱情是不是这样的呢?当然,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爱情也有美好的。比如说杨绛、钱钟书值得我们赞叹和歌颂的爱情也是有的,坚贞不渝的爱情也是有。那么不管是白头偕老的爱情,甚至一如既往的爱情等等。从头到尾都是美好的,从认识到相恋、相见、结婚,最后到老了都是非常地美好。这种也是有的。

2.但现实生活中,爱情又如何?

也有不好的。比如刚结婚就离婚,甚至曾经的温情默默变成了家暴,或者争吵,那么曾经的甜言蜜语变成冷言冷语,曾经的誓言白头偕老,截然相反分道扬镳。曾经不离不舍弃等等,向往爱情海,后来渐渐失望,这种情况也会出现的。

3.扪心自问

3.1到底什么是爱呢?

怎么样通过这种现象,我们确实要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爱呢?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小至小孩子到老都会思考到底什么是爱。

比如对于小孩来讲,认为妈妈在他睡觉之前给他讲个小故事,搂着她睡觉,这就是爱。那么不管怎么样可能每个人看的角度是不同的。但是至于什么是爱,我们要清楚的。一定是奉献、付出、一种给予是这样很美好的。如果他不是一种奉献、给予和付出那他谈不上美好,因为美好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丑陋的。如果是非常自私自利完全的占有那肯定不是一种很美好的。从爱的角度来说:希望你快乐的心态、付出的心态、给予的心态、奉献的心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爱。

3.2爱情又是什么?

为什么把爱和情分开来说?大家清楚爱和情肯定是不一样的。爱,它的心态有很多:有母爱、有父爱、有姐妹之爱、有兄弟之爱、有同窗之爱,很多很多的爱。爱的范围是特别广泛的,它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但是爱情就不一样了,它是以爱引发的一种情叫爱情。情也很多:有亲情、有感情、那么有母子情,手足情深等等。这个地方用爱来修饰的情,说明了我们基于爱引发的一种感情。这个狭隘的来说就是男女之情了。因为它是由爱引发的感情,所以叫爱情。

所以这个爱情单单从字面上解释,那么爱情就是爱一个人的感情,激情或者是热情。不见面的话非常想念、思念的那种味道。如果说是哲学或者生物学,那么每个人解释这个爱情又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简单说的话就是这样。所以爱,它是一种心态。它是人类非常崇高的一种情感。它这方方面面,师生之爱、兄妹之爱、母女之爱等等朋友之爱都属于爱。但是锁定爱所引发的感情,特指就是我们男女的爱情。

3.3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拥有爱情?

我们经常赞美、追求的所谓的爱情是不是真的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这是上师老人家提出来的问题,让我们思考的。因为刚刚讲的爱,所谓的爱是非常崇高的情感,它实际上是付出的、给予的、希望你快乐的心态。那么这种崇高的情感让大家很向往,觉得非常地美好。我们一般歌颂母爱很伟大。如果我们把爱落入到男女当中引发的这种感情当中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美好?让人这么沉迷呢?还有爱情美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方面来说在这每个人的解读是不同的,但是我在这个地方提出来让大家思考。首先爱情是很温暖的东西,比如说这个人是很有爱的人,是一个很温暖的一个人,像太阳的一个人,现在不是叫暖男吗?这样温暖的一个人,他能给大家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就像春风一样吹过。他肯定就很美好了。所以一方面就是我们美好的感情总是我们得不到的、理想化的东西,我们就认为它美好;另一方面他能够陪伴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然后伴随我们面对一些一个人难以面对的压力,家庭压力、生活压力、成长压力很多很多,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自我的疏离感,所以这时候就觉得非常美好。在人生当中找到另外的一半,这个非常美好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些了。

但是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拥有爱情?不外乎我刚才说的:自我的疏离感以及害怕孤独也就是寂寞。这个从小孩子刚刚生下来开始的时候他就渴望妈妈温暖的怀抱。如果说是小孩子没有在妈妈身边长大的话,他很多时候表现出来不太健全。有的时候自闭症。所以很多人因为缺乏爱导致很多心理疾患。然而过多泛滥的爱也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中道的爱,并且爱确实有治愈我们心灵创伤的能力。比如说小孩子他从小妈妈就打他,骂他,这个小孩子特别渴望完整的母爱,他长大之后就会寻找一位比他年龄大的人。所以我们说如果拥有完整健康的爱,他的人生是不残缺的。反过来说如果是父爱,或者母爱或者兄妹之爱等等之类,有一份爱残缺的话,他的人生就是不健康的。甚至对于心理来说是很大的阴影,甚至会影响他择偶标准。所以爱有无比的疗理治愈我们心灵的能力的。所以古往今来的一些文人墨客歌颂赞叹爱。确实如果说我们爱用好之后它是无比的妙药。这个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充满了温馨,传递的是温馨,传递的是一种温暖,一种信任。

所以不管是解脱我们自我疏离感,或者说是孤独感,寂寞感都是拥有爱情的理由。并且它能够伴随着我能够更加勇敢地或者说是去面对这些春夏秋冬,所有的生活的压力,一起承担这一切。这就是我们拥有爱情的理由。

4.世间人对爱情的态度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一、我们会幸福快乐。因为善业所感,你会找到志趣相投的另一半,相依偎的走完人生的最后的旅程。那么到老死的时候,他能够慢慢的陪着我们变老。甚至像曾经唱的一首歌吻吻的爱情,这样确实也有,不可否认的有很多。这是我们向往的,能够这样是最好不过了。

二、苦乐参半。即便看上去是幸福快乐的爱情当中也是苦乐参半的。比如说意见不合,然后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甚至很多理念不同,都会引发甚至因为你吃咸的我吃淡的都会引起争吵,因此苦乐参半也是会有的。

三、特别痛苦。由于我们对爱情过多憧憬,但是美梦变成空想的时候就会引发出痛苦。感受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或者怨憎会苦。比如:夫妻就像仇人一样,根本不像亲朋好友,一见面就吵架,是怨憎会苦的。还有两个不同的人相爱,异地别恋,长期分离,这样爱别离苦。苦苦的相爱一个人,然而那个人对我不离不睬,很冷漠,甚至进行侮辱,这个时候的话就是求不得苦。所以等等这些就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当中导致的结果。

《长阿含经》中佛陀讲过“女人有五欲想”,那么哪五种欲想呢?

第一个、生富贵之家。就是找个富二代;

第二个、嫁适富贵之家;

第三个、使我夫主言从语用。就是我的丈夫能听从我的话;

第四个、多有儿息;

第五个、在家独得由己。在家说的算,比较女权一点。

这就是女人的五种渴欲之想。

那么佛陀进一步说女人依靠五力轻慢自己的丈夫:哪五种力呢?

《长阿含经》里说:

第一个、色力。就是很漂亮,那很漂亮的话凌驾于丈夫之上,对丈夫指手画脚。娶了一个漂亮的花瓶之后,丈夫天天当苦力;

第二个、亲族之力。她的家族比较富贵,有权势。那么如果一个男人仰仗她的亲族之力,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做事能够发达的话,就是要看这个女人的脸色。

第三个、田业之力。她很有家产。

第四个、儿力。就是她的儿子很有出息。

第五个、自守力。

有这五种力。比如说当时皇上娶了很多后妃,哪个后妃生了儿子,她就比较能够当正宫娘娘是这样。就是仰仗儿子很得力的时候,她就摇身一变在其他的后妃之上。所以依靠这些女人有五种力可以轻慢自己的丈夫。

所以在这想说什么问题呢?对于爱情的态度我们刚才讲到了,有三种结果。有幸福、苦乐参半、然后就是痛苦。其实我想表明什么观点呢?如果碰到这么一个恶劣的女人,就是这种五种欲想的,或者五种力想轻慢丈夫的,这样的话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反过来是同样的。女人靠男人,那男人有五种力,现在长得很漂亮,颜值很高,然后他很有权势,那么你嫁给富二代你这个女人也得看别人脸色。所以在这反过来都是一样的。就是婚姻是相依相偎的一种关系,所以慈诚罗珠堪布怎么说呢?说: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心力,如果只是仰仗别人让自己快乐和幸福,尤其在婚姻。我既希望婚姻给我一个家庭,给我一个稳重的保障,给我一个房子。那么在这过程当中我的幸福感如果是靠某个人给予的,靠一个婚姻给予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将某个人、某个婚姻作为幸福的基石,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这个而感到痛苦的。

所以我们的幸福感必须要超越,不要靠某段婚姻、某个人带给我们快乐。就是你可以嫁给某个人,你可以娶某个人。但是男和女在这婚姻里都不要依赖于这个婚姻我能得到什么。如果最开始就有这样的心态的话,我们嫁给某个人的时候,看某个人的物质怎么样,房子怎么样,等等这些都要看的话,这时候把这些当成幸福的基石,所以嫁过去之后变得衣食无忧,由此你的痛苦便开始了。

佛陀在《长阿含经》讲的两点很重要。男人女人都这样。如果说我们要靠着某个人能达到飞黄腾达,或者说生活有保障的话,确实,那么他会轻慢你的,你就是不平等。从这个基调来看,如果是某些人寄希望于爱情带给自己的像支付宝一样的等等之类,你这辈子是不会快乐幸福的。就是要清楚这一点。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接下来看一下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尤其爱情怎么去驾驭它之后在我们生活当中产生美好的感受。在这上师老人家说到:佛教所谓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抛之脑后。那么也不是特别的决绝。那是什么?看似无情,确实有情的。一种胸怀的大爱。在这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1、从世俗层面来讲我们佛教承认感情是存在的。所以刚刚罗列现代人面对感情,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有痛苦的,有快乐的,有幸福的,还有痛并快乐的,都有。那么在这种情况当中我们来看一下,从佛陀佛教层面如何看待爱情呢?承认感情的。

2、那么感情是什么东西?感情是非理作意的分别念。那么后面呢是我自己补充的。

前面那个没加补充两个字,那是上师在开示当中讲的要点。那么3、4、5讲的什么的呢?我补充的几个方面呢从佛教当中

3、(补充)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等对爱的认识。什么叫爱?第一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什么是爱的话,所谓的爱就是爱一个人很纯净的,很思念的,非常激情和热情,这种东西。但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什么叫爱情?什么叫爱?是不是崇高呢,是不是美好呢,佛教怎么看待。4、(补充)佛教分析为什么大家对爱情乐此不彼?然后佛教也会分析,为什么大家对爱情乐此不彼,一直追随不已。从古代从劫初开始追随到现在,以树叶遮体的远古时代开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直从巴尔扎特、莫泊桑、雨果、李清照、巴金,琼瑶等等一直追到现在,甚至更多更多一直在追寻什么叫爱情的问题。

5、(补充)你根本没有真正爱过任何一个人!

好,我们从这五个方面一一的来看待。

1.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而且要互相彼此善待对方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而且要互相彼此善待对方。这是上师老人家说到的。那么在这一点怎么体现互相要善待对方?而且佛教承认感情,是如何的重要呢?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也许今天很多道友都有自己的家庭,有的是居士们都学佛了。不管男居士女居士请你一定要善待你的另外一半的。不要因为学佛了,很多人学完佛之后反而因为自己的出离,佛教讲的出离心,那么出离心的时候他要舍弃今世,一舍弃今世就要舍弃家乡,那么舍弃家乡就要舍弃家庭。有些小小的孩子没人管,还有老老的父母亲没人管,然后男女双方也是撕破脸了,这个真的是很不好的。

我们来看佛陀怎么来讲这个问题的。从世俗层面的角度来说,在讲男女双方在婚姻当中一定要善待对方。要有承担心和责任心,不但要赡养老人,也要照顾好小孩,还有男女之间也必须要尊敬恭敬。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总之夫妻之间如同集市上的两个人相遇了,因此夫妻之间珍惜。

佛陀在五戒当中首先制定了不要邪淫,这是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如果说每个居士佛教徒都做到不邪淫,对我们社会、家庭是个很大的保障。佛陀在度年前以这样的慧眼而照见了。所以强调不要邪淫,彼此要尊重、爱护和忠贞。

在《佛说阿遬达经》以及《佛说玉耶女经》里面是怎么说的呢?《佛说阿遬达经》记述妇事夫有三种恶和四种善,那么哪三种恶呢?

首先与情人共居不欲作事骂詈至暮,嗜美好斗。对妻子来说不能够和自己的情人共居,同居做不好的事情。有时候对自己的丈夫不能骂詈,并且自己嗜美好斗。特别懒惰而且不做事或做恶事。

第二个怨家共居的时候不能一心向夫,就是不愿丈夫好,不愿丈夫成就,当愿夫死。这些可能像庄子那样,想丈夫死,想丈夫早点死再嫁。

第三个就是如果与偷盗共居,这时候不惜丈夫的东西,不爱惜丈夫的东西,欺负丈夫的东西,把丈夫的东西都给小偷等等。不顾子孙,但念淫泆之事情。

这个地方讲到女人有三种恶。要么与情人共居,要么与冤家共居,然后与偷盗共居。这个与情人共居是指与丈夫共居,反而不做事,很懒惰,而且天天打骂。然后冤家共居或者偷盗共居是指作为做情夫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丈夫不好。

第四种善,就是说:

(1)妇见夫从外面回来,当如母见子一样,夫有急缓常欲身代之。

(2)妇事夫当如弟见兄,上下相承事,夫恶不以为恶,不念淫泆,常随夫语。就是夫唱妇随。

(3)妇事夫如同朋友一样。

(4)妇事夫当如婢一样,夫大骂的时候不以为恶,等等之类是一个方面。

还有佛说《佛说玉耶女经》里面有五种善,

(1)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夫主。   

(2)看视家物,莫令漏失。   

(3)慎其口语,忍辱少瞋。 

(4)矜庄诫慎,恒恐不及。

(5)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举。 

五种善当中,讲其中一个就是谨慎口业同时忍辱少瞋,并且一心向夫,不得淫泆,而且不能特别懒惰,不早起等等之类。这是佛陀在经典之中讲到的。

而且女人有三种恶,三种恶里面有轻慢夫婿、愿丈夫早死、想再嫁男人一样,这个时候就是恶事,是女人的。这是佛陀几千年前说到的。现在这些项验证了一些女人的不忠贞,就会有这样的行为。

不管是在《佛般泥洹经》以及在雨势,雨势是个大臣。就是对大臣说这个国家有七种法不灭亡。首先男女之间要恭敬,男女之间有别的。甚至《中阿含经》里也有说到,彼跋,这个跋耆不以力势而犯他。这个跋耆是另外一个国家,就是说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它对妇女很尊重,对于国家来说必定打不败它的。它会是不会衰败的。也就是作为男人和女人他们家庭非常恩爱,没有邪淫,不淫泆。对整个国家、家族都是不衰败的。这就是佛陀曾经讲到的。所以佛陀在这个地方就开示了,就说是:男人和女人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应该互相尊重。在《中阿含经》里女人要操守贞洁,不能够淫荡堕落。男人也应当承担整个家庭的责任。女人应该克尽妇女的责任维护家庭的和乐。

佛陀对丈夫应有的责任有要求,哪些要求呢?

比如说:《中阿含经》里面有《善生经》。怎么说的呢?丈夫观妻子,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哪五事呢?这就是佛陀讲到的夫妻的相处之道。很多道友听到的是出离,出离。天天讲出离心。根本不知道佛陀曾经在《善生经》里面讲到作为男居士和女居士如何来善待你的爱人。

第一个者怜念妻子,第二个不轻慢妻子,第三个为作璎珞严具,对妻子很爱念她,然后不轻慢她,并为妻子准备璎珞严具。第四个方面于家里面获得自在,第五个念妻亲亲。念妻亲亲什么意思?就是能够善待妻子的亲眷。

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里面讲到就说夫视妇之间有五种事。

第一、出入当敬于妇;这个丈夫贩卖给妻子提供。春夏秋冬给妻子做合适的衣服

第二、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这个丈夫给妻子提供饭食。春夏秋冬给妻子做合适的衣服

第三、当给与金银珠玑;

第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这么多东西都应该给自己妻子,不能够自己藏一半,一人一半。

第五、不得于外邪畜传御。这个就是不能够养小老婆,作为丈夫不能够在外面养小三的意思。

那么在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告诉我们夫妻之间如何相处之道的问题。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白头偕老。

2.感情是非理作意的分别念。

接下来讲第二个问题:感情是非理作意的分别念。认为女人和男人是漂亮的。感情是快乐的,这种都是颠倒的认知。那么依靠这些颠倒的认知,我们非理作意引发感情的烦恼。

所以法王如意宝说贪心的这样一个人非理作意的分别念这样一种人,就像疯子一样。这样狂乱的分别念就像是风中的棉絮一样漂浮不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如果说你认为你追求的感情是漂亮,美女才能够让你获得婚姻。那么如果比这个更漂亮的美女,那你会追求另外一种婚姻。所以有贪心分别念的人,我们的心不断地换来换去。

所以如果感情真的一成不变,非常温馨、美好的感情的本性真实存在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心情会前后会变化?而且以前所喜欢的人也应该永远喜欢,一成不变的永远喜欢。然而我们为什么不是这样子的呢?

3.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等对爱的认知

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说一下。有部宗、经部宗是小乘的观点,唯识宗是大乘的观点。

有部宗认为,所谓的爱是从有交媾能力到还没有真正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因为有部宗的十二缘起都是按五蕴的不同阶段划分的。这是有部中所讲到的。

经部宗和大乘差不多的观点。这个爱,爱从哪里来的?爱是从乐受来的!有乐受才会有爱,那么当然这是一般的理解。还有其他的苦受也会引发爱。那么苦受引发的爱,这种爱叫乖离爱。很讨厌,很想离开,恨不得早点逃离。所以我们说大乘和经部中它们所认为的爱有三种爱,那么三种爱是:可爱、就是能产生乐受的可爱,以及产生痛苦想要脱离的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三种爱。就是刚刚所讲到的,那么就是贪着的贪爱,人类痛苦的畏爱,以及等舍的爱三种。那么对于这三种爱,我们进一步了知,也就是说这三种爱是从哪里来的?不管是甘蔗般甜味的爱,远离痛苦的畏爱以及中等感受的舍爱,在三种爱都是从触受来的。就是大乘经部宗的观点。

唯识宗所谓的爱,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贪心而已,外境当中并不存在真正的美女。我们的身体是无情法,身体像石头一样是无情法,那么它不可能真正的会有爱。所以如果有个美女来拥抱我们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不会生欢喜心。生欢喜的是贪心,然后用不净粪来染污你身体时也不会生憎恨心,也不会愤怒,愤怒的是我们的心。所以通过这个地方明白一切贪心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好!这是唯识宗的观点。

在外面没有真实的事物,耽著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那么懂了这个地方之后我们进一步来分析不管是说不离爱,或者说乖离爱,这些爱,要清楚一点,都是一种贪心的烦恼。因为都是我悦意对境,我心里立刻生起想迎合上去的爱,会耽著在这爱上面不愿意离开。时刻想着我心爱的那个人。那么其实这个是烦恼,就是不离爱。美女等等如果相合我们的心意,对我们就会有无比的吸引力。我们可能会吵架,但是转眼就忘了,只要她对我微笑,我就立刻忘掉了前一刻对我的谩骂。所以我们的心不由自主的迎合着所贪爱的对境。就像狗最喜欢吃的美味是骨头,骨头一出现,它的眼光就盯着骨头不放,主人把骨头扔在面前,它就迫不及待地扑上去吃这个骨头。这个就叫“不离爱”。

4.佛教分析为什么大家对爱情乐此不彼?

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我们对爱乐此不彼呢?大家进一步了解从十二缘起进行进一步分析:六入缘触缘受,爱和取和有。爱来自于受,受有三种受:乐受、苦受、舍受。

我们一般人的爱肯定是来自于乐受。那么有了乐受我就对她贪爱不已。如果她总是刺激我,伤害我,我怎么可能会爱她呢?恨不得离开她。受又从哪里来?受是从触来。触有六种触。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触。

受有两种身受和心受。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触前五触会引发我们的身受。身受就是男女根的身相触所引发的身的乐受。身的乐受就是佛教表达的身的乐受,受因身根而起的乐受。那么在这还有眼触、耳触、鼻触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性欲的过程当中,我的眼睛眼根接触对方的对境,接触对方很漂亮,那么对我们就很悦意。这个时候也会引发悦意的乐受。还有耳朵听到对方一些美妙的声音,也会引发我们的乐受。这些都是身体所引发的乐受。

心的乐受主要是意触。意根接触法尘所引发的这种乐受。因为意根它是所依,那这个时候引发的一种意触,就是心受。这个时候要清楚意就是心根。那么能依随所依得名,所以名为心受。所以叫心受。就是两个问题身受和心受。这是佛教表达的。

其实换现代术语来说那么爱情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情感之爱,一个肉欲之爱。佛教里面讲的这个爱看起来就是烦恼,因为爱是通过受来的,受是通过触来的。所以整个来说就是缘起。因缘和合而生烦恼。通过这两种爱(情感之爱,肉欲之爱)水乳交融的时候一般说堪称是完美的爱情。但是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关系,或者把单单把肉欲之爱凌驾于爱情之上,认为这就是爱情;或者有的人只要情感之爱,不要肉欲之爱,其实都不是如此的。

从佛教在这个地方的观点来看和世间观点是可以圆融的。我们真正的爱情来说两者是不可分的。身受和心受这两种受是不可分,缺一不可,这叫和谐。如果性生活不和谐,它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情感之爱。如果这两种水乳交融的过程当中,少了任何一部分。比如我少了情感,单单只有肉欲之爱,这个顶多就是行为艺术。什么叫行为艺术,猪和狗都会有的,所有旁生它都会有的。人之所以崇高,他就是因为有情感融入的部分。所以情感之爱是人类的骨架,是人的灵魂,肉欲之爱只是人的血肉而已。两者绝对不可分离。

当然缺了任何一个,爱情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在时间的大潮当中冲刷掉的,被丘比特的爱箭射得遍体鳞伤。所以在这个地方身受和心受,我分析的这个地方也毫不避讳的和大家说了缘起分析的话。身根就是男女相触的方式所引发的性欲的爱,以及心的乐受,情感之爱。那么这两者说的过程当中看起来世间人蛮美好的,这两者如果达到的一定的协调程度,不管是性生活协调或者情感的协调那婚姻是比较稳固的,比较沉稳的爱情。二者呢一般也不会背叛对方。如果彼此性生活不协调可能会有背叛的行为。

但是在这一点的过程当中我们来说一下通过这个缘起表,我们可以看一下就是所谓的爱就是烦恼。为什么是个烦恼呢?因为它是不由自主的由男女之间的触来引发身体的乐受。那么引发身体的乐受之后,就会贪着它。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说的时候,那佛教《大毗婆沙论》来讲:有乐者分两种,刚刚分身受和心受,肉欲之爱和情感之爱。

再进一步分的话,有有漏的乐受和无漏的乐受。根据佛教的观点来说,有漏的乐受就是烦恼;无漏的乐受就叫真正大无为法的快乐,那么大乐。为什么说有漏的乐受就叫烦恼呢?因为漏它有很多别名。有魅惑义,留住义,淹贮义,流派义,禁持义,魅]惑义,醉乱义等等这些含义。这些就是有漏的烦恼的别名。为什么说是有漏的烦恼的别名呢?比如说我们通过这个魅惑义来说明有漏的烦恼,它能魅惑我们身语意三门的恶行。就是像喝醉酒一样,进行醉乱,散乱。所以懂了这个地方之后其他的留住义、流派义这些我们就不再进一步多说。

总之通过这个地方简单归纳一下,也就是我们有漏的乐受,这个漏是有三有之意的。如同说我们的乐受放在很湿的容器,就长了一个种子一样,它就能帮助生长我们未来的后世。然后世间人不懂,认为情感之爱、肉欲之爱这是人的本能,这是很美好的事情。其实佛教也不否认,同时看这个表我们也很清楚。那么依靠十二缘起这个表就有了我们众生的流转,但是众生是很不自在的。有了这个爱,肉欲之爱、情感之爱的时候,他不由自主的被这种爱所魅惑。

比如说爱一个人,我的心心念念的牵挂着她,牵盼着她,那么她这时候在干什么,她在想什么。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时候,我们的心非常的不自在。比如说从我们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解释爱,爱就是性激素不断分泌的产物。如果说是今天是情人节,可能男朋友送我一支玫瑰,可我嫌他送少了,我就会斤斤计较。到了冬天男朋友会计较我没送他毛衣,这个也会耿耿于怀。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缠缠绵绵到绵绵缠缠,那么直到彼此无法忍受各奔东西。刚开始有爱情,到后来怀疑爱情,后来诋毁爱情,再不相信爱情。甚至被爱情受伤得伤痕累累。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一种什么情况呢?一种不自在,一旦爱上对方之后你的心就像喝醉酒一样,那么被我们的根茎叶所作的酒所迷乱,根本不由自主,完全被对方所牵。一个被对方所牵的心怎么可能会快乐呢?完全不自主。

所以在这个地方明白,通过这第四个方面来说一下:佛教分析为什么大家对爱情乐此不彼呢?那么这个乐此不彼是因为它有乐受。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乐受。也就是说如果男女之间没有乐受,不管是对方照顾所引发的心里的乐受或者是你们身体交往的乐受。如果没有这两种乐受不可能一直都会有爱情。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之所以对爱情乐此不彼?这是无始劫以来流转轮回的习气,就是因为这个贪爱。所以对它乐此不彼,不代表它是很高尚的、不代表它一定是最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我很喜欢吸毒,对于曾经的吸毒我也是乐此不彼,那么甚至我不能自拔。我进了戒毒所,出来之后照样会去吸毒。那么我乐此不彼不代表这个毒品就是好事。我对爱情乐此不彼不代表爱情一定就是美好的东西。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乐受才会乐此不彼的。如果我们两个之间婚姻不幸福,有苦受。不管是性生活不协调乃至于说我们感情不好,怎么可能会相爱呢?不可能的。这个婚姻不会长久。即便坚持不到最后也是苦撑着走下去的。迫于很多压力等等不能离婚,非常痛苦。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即便身体不会背叛,心会背叛。

所以如果是苦熬的爱情,所以这个我们分清楚对于这个乐受,乐此不彼就是众生贪欲的心态。所以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讲了一个教证:

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

犹如野兽蜂鱼象,为声香味触引诱,当观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无乐。

那么这个地方讲到众生是怎么样被五欲所诱惑。就像飞蛾,因为贪求色法,扑向灯火之光以致自焚;野兽因为贪恋听闻琵琶妙音而遭杀;蜜蜂因贪享蜂蜜之源花朵而缚于花丛中闭气身亡;鱼儿因为诱饵而被遭捕杀;大象因贪执清凉所触而最后步入湖中致死。

所以同样男女之间的欲就如同飞蛾贪恋火一样,野兽贪恋琵琶一样,蜜蜂贪恋花朵一样,所以这些在佛教看起来都是一种苦的。就是前面所讲到的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就这个意思。龙树菩萨讲了:人类是有欲望,比如说有欲看起来有了欲望之后有欲望的快乐。其实没有欲望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无欲之最乐。

5.感情是痛苦无常的

为什么痛苦无常呢?我们通过爱恨的变化,以及合久必分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无常的。不管上师老人家是从无常必有损的角度来说,还是说凡夫人的分别念不可信,这些都是从无常的角度来讲,感情是痛苦无常的。

引用一个公案。鄱阳王夫妻之间非常恩爱。后来王妃的丈夫死了之后,她不吃不喝想念他。后来她哥哥故意画了一幅画,画里鄱阳王和另外一个王妃,这时候她就开始生气了。由爱马上生恨。

那么这个地方上师老人家说明: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并且世间所追求的爱情“保质期”并不长,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

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说明我们这个爱情是我、自我所引发的,一旦你不再爱我了,那么我不再为你留守了。我一旦知道你移情别恋的话,我也不会在原地等候。

所以这就表明一种什么情况呢?爱情,真正的爱情就必须是互相尊重,才是真爱,真爱对方。我能够为对方付出一切。付出的和不能付出的我都是不求回报的,因为义无反顾的彻彻底底爱对方。两方是两情相悦的。得不到反馈是没办法义无反顾的走下去的。肯定由爱而生恨。

所以下面来说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感情是痛苦无常的?从爱情的因、本体和结果来说:

第一个、那么爱情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我们刚才说了为什么拥有爱情呢?因为我们渴望远离孤独、渴望不再寂寞,那么渴望有人真爱我们、呵护我们。那么这个时候我就义无反顾的交给对方等等。这个时候那就说明自私自利的心基于这个。

第二个、爱情的本质是是烦恼的贪心所。这个地方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也请道友们指正。前面呢是从世间的角度爱情是美好的、向往的、温馨的、温暖的、崇高的一种情感。其实爱情的本质它是一种贪心所,是种烦恼。为什么说是种烦恼,贪心所在《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讲到的它是以贪心所为本体的。那么为什么说是贪心所的本体?因为爱情从贪心所的本体来讲它是贪执三有。有了贪心所的本体之后,就好像我们整个人就黏着在上面,完全贪着它。它是个烦恼的心态。那么这个烦恼就表现出来,什么样叫烦恼?一种不寂静。非常不自在,非常不寂静,整个心是被对方所牵,所以说爱情的本质就是贪心所,并不是像想象中那么崇高。

第三个、那么谈情说爱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苦。为什么说谈情说爱的结果是苦呢?在这个过程当中最主要是因为我们通过贪心所所引发出来的。如果说爱情的因是我执,前面讲到根是我执,那么树枝、树叶、树花、树果全都是痛苦的。所以谈情说爱的结果是苦。由于贪心所的引发,特别渴望给对方合二为一,真正水乳交融,不管是身和心达到这样的程度。

但是爱情不可能真正遣除我们内心当中真正的孤独感。为什么?因为孤独它是基于强大的自私自利的心为中心,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和感受。那么这种内心的孤独通过外面的高朋满座、名闻利养和爱情友情是遣除不了的。就如同屋子外面的阳光不能够遣除屋子里面的黑暗。心外的喧嚣、热闹和聚会暂时让我们感觉到拥有了爱情、友情和亲情,不再孤独。其实孤独是内心的状态,它不可能遣除的。爱情只会让我们不断地加深我执,让对方方方面面来满足我们自己,从方方面面看对方是不是全身心为自己付出,为我们自己活着。

我们的内心会为爱情附加很多条件。身高、年龄、长相、单位、有房有车等等其他的条件,这些是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会想对方是不是爱我很多?是我爱对方多,还是对方爱我多?我们就衡量,怎么衡量?就会问我们是否记得我们在一起的特有日子,我发了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白癜风土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ndnkm.com/wahl/8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