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耳真菌病
耳真菌病又称为外耳道真菌病、霉菌性外耳道炎,由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或真菌侵入外耳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感染并侵袭耳部局部皮肤组织,导致耳道出现相应症状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说的什么看不懂?看图病因
真菌感染是耳真菌病的直接致病因素,也是最主要致病因素,且常合并细菌感染;而生活方式、解剖因素、传播感染、全身其他某些疾病及用药等为危险因素
生理因素:外耳道为一细长略呈“S”型的弯曲管道,为各种致病菌的滋生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耳道内耵聍呈酸性,能抑制真菌生长,耵聍缺乏或受到挖耳破坏更易患耳真菌病;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比例约为2:1。生活方式:不当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真菌感染的途径,如不当或不洁挖耳、过度甚则脏水中游泳、潜水、冲浪等。游泳所致外耳道炎、挖耳所致外伤之血液、创口等,改变了外耳道的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传播感染:本人其他部位的或他人的皮肤真菌病也可波及耳郭、耳道。某些全身慢性消耗性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γ-球蛋白缺乏、酒精中毒等,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抵挡真菌的侵蚀与破坏,且较易双耳感染。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的炎症反复发作也可牵连耳部。应用某些药物或治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细胞抑制剂、放射治疗等药物,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接受抗生素溶液剂和中耳有创手术治疗,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致病。症状与体征耳内瘙痒、阻塞闷胀感、耳的听力功能损伤、耳痛、耳漏、
耳内臭气检查与检验01.耳内镜检查02.真菌病检真菌培养
治疗法则研究表明,耳真菌病的治疗关键是严格的器械灭菌、认真细致的外耳道清理、抗真菌药物足量与准确的应用。主要治疗原则及方法为耳内镜下清理、药物治疗及微波理疗等外治法,若病情较严重而波及中耳或中耳腔,则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或配合应用清创术。
01.耳内镜下清理,交给专业人士,看效果图耳内镜下清除外耳道真菌过程(1周)02.药物治疗抗真菌药:临床首选、必选,如咪康霜、联苯苄唑霜、克霉唑软膏、制霉菌素软膏、金褐霉素软膏或溶液、氟胞嘧啶溶液、酮康唑软膏、托萘酯、硫柳汞软膏、硼酸酚汞软膏等,其中唑类新型复方抗真菌药膏、霜剂,有抗真菌与细菌双重作用。清洁外耳道后用药,2次/日,1周为1个疗程,连用3周。抗生素:倾向于不加用抗生素,避免广谱抗生素使与真菌拮抗的细菌群受到抑制,致真菌繁殖更加迅速而加重病情;建议全身用抗生素控制鼓室内细菌性感染,使用低浓度两性霉素。糖皮质激素:理论上激素可促进真菌生长而加重病情,但临床发现联用外涂带激素的抗真菌软膏,可加快改善症状和体征,尤其对合并耳湿疹的患者;对外耳道肿胀及疼痛明显者,可同时静脉滴注小剂量地塞米松。故激素可减轻人体的细菌性与真菌性的炎性反应,需要把握好药量与时间,最低有效量的用药时间控制在28天以内。抗组胺药:对合并耳湿疹者,联用之可减轻过敏,减少渗出湿性分泌物,杜绝真菌生长的有利环境。03.红光照射属于微波理疗范畴,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加速外耳道异常湿性分泌物的干燥及促进炎症的吸收,有利于痊愈。04.清创术若病情较严重而波及中耳及中耳腔者,或常规疗法疗效欠佳者,需配合清创术,清创后加用氟康唑咪康唑溶于葡萄糖中静脉滴注,1小时滴完,每天3次,连用2-3周。发展与转归耳真菌病经正确规范治疗后,病情可明显好转或治愈,但约有10%耳真菌病患者治愈后仍会复发,伴发其他外耳疾病者为复杂型耳真菌病,即“难治性耳真菌病”;若诊断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延至耳郭形成耳郭癣;外耳道长期不愈可导致致坏死性外耳道炎、真菌性皮炎或湿疹样变;侵犯鼓膜导致真菌性鼓膜炎、鼓膜穿孔;再发展致中耳形成真菌性中耳炎;再进一步破坏骨质、侵犯面神经会出现面瘫、眩晕;最后则会导致真菌及细菌感染迁延不愈而影响耳的功能及出现耳部或全身并发症,如发热及颅颈部及全身多系统器官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危及生命的几率小。预防与调护增强抵抗力:起居规律,均衡饮食,适当锻炼。
注意卫生:足癣、体癣、灰指甲等患者注意防止感染至耳部;戒除挖耳习惯,医院里处理耵聍栓塞、油耳等问题。
清淡饮食:饮食上忌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限酒。
洁净的生活、娱乐方式:在游泳、潜水、沐浴等行为后,可用棉签蘸干耳内水渍,保持外耳道干燥,急性感染期则当避免水上活动。
规律治疗及用药:积极治疗耳部的原发性炎症性疾病,减少或杜绝耳道的异常湿性分泌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抗生素溶液滴耳,一般不超过2周。
调整心态:此病难以彻底治愈,患者需配合医生的治疗与复查,约4-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