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广藿香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嘉佑本草》。
别名:藿香,枝香(广东)。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霍香的地上干燥全株。均为人工栽培。
采收和储藏:水田栽培6-8月、坡地栽培8-11月收割。选晴天连根拔起,去掉须根及泥沙。亦可留宿根分期收割,于定植后3-6个月收割侧生分枝,以后每隔5-6个月割1次,2-3年后更新,也可在收获期将离地2-4个节上的枝条和主秆割下,让其基部再长枝叶,第2年收获期又依此法进行,2-3年后更新。广藿香采收后,在阳光下摊晒数小时,待叶成皱缩状时即分层重叠堆积,盖上稻草用木板压紧,让其发汗一夜,使枝叶变黄,次日再摊开日晒,然后再堆闷一夜,再摊开曝晒至全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茎外表木栓化。叶对生;叶柄长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异香气;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10cm,宽4-5-7.5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阔而钝或楔形而稍不对称,叶缘具不整齐的粗钝齿,两面皆被毛茸,下面较密,叶脉于下面凸起,下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红色;没有叶脉通走的叶肉部分则于上面稍隆起,故叶面不平坦。轮伞花序密集,基部有时间断,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式,长2-6cm,直径1-1.5cm,具总花梗;苞片长约13mm;花萼筒状;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缘;雄蕊4,外伸,花丝被染色。花期4月。我国产者绝少开花。
产地:主产于广东省。产于广州市市郊名“石牌霍香”产于高要地区的称“高要藿香”,产于海南岛地区万宁县者,称“海藿香”,产于湛江者称“湛江藿香”。
性状鉴别:
石牌藿香,全长约30~90厘米。基茎多为单枝,方圆形,直径约1~2厘米,表皮灰棕黄色,多细纵纹,并显四条略下陷的纵沟纹,基茎木质化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上黄色,有白色小髓心约1毫米。在茎基5~9厘米处开始分枝,分枝处稍膨大如节断,分枝较多,对生霍互生,分枝下端亦略方圆形,亦有纵沟纹,并有叶柄脱落的残痕。质渐疏松易折断,断面灰绿色,白色髓心渐大。上端茎渐细,方形,除显纵顺沟纹外,密生灰黄色毛茸,并带有部分皱缩破碎的叶片,茎幼嫩疏松断面髓心约占直径的1/2以上。叶面灰棕色,叶背绿色,两面密生毛茸、气微异香,味微苦淡。
高要藿香:形态基本与石牌藿香相同,单枝条稍稚嫩,略轻泡,自中段起则带有较多的叶片,茎叶上披有较多毛茸、气味略同石牌藿香。
海藿香:形态略同于高要藿香,但枝条较细而分枝较多,更显幼嫩而多叶片、毛茸显著,气味不及石牌藿香浓厚。
湛江藿香:茎较幼细而短,近方形,分枝较多而弯曲,节较疏,表面灰棕色(发红)。嫩茎方形,具稀疏毛茸。断面髓较大。叶片灰绿色,毛茸较粗。气味不及以上藿香纯正。以上四种在商品上统属于广藿香类。
以上四种均以茎坚实,叶少,味香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叶和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另含鞣质、苦味质。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广藿香酮体久对白色含珠菌、新型隐球菌、黑根霉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广藿香叶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也有定的抑制作用。其鲜汁滴耳(4滴/次,每日3次)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实验性豚鼠外耳道炎。广藿香酮能抑制青霉菌等霉菌的长,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
2、钙捐款抗作用广藿香水提物对高钾引起的离体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表明其有钙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为17%,30×10-4g/ml时,抑制率达91%。有效成分为广藿香醇,其钙拮抗作用的拮抗参数(PA2)值为5.95,IC50为4.7×10-5mol/L。广藿香醇对Ca2+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的收缩,也与维拉帕米相心,具有剂量赖性拮抗作用。
炮制:除去残根及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肺、脾、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
主治: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闵;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闵恶心;鼻渊;手足癣
临床应用:为夏季治疗暑湿的常用药。
1、用于治疗夏季感冒而兼有胃肠症(有头痛、腹痛、呕吐、腹泻)常配半夏、苏叶等止呕、厚朴止泻,白芷解表,方如藿香正气丸。
2、用于治疗急性胃炎,适宜于因饮食生冷或不洁食物引起者,表现有上腹胀闷、发热、疲倦、呕吐、腹泻、口臭、舌苔厚腻、脉濡缓。可配陈皮、厚朴、苍术加强理气除湿作用,方如不换金正气散;也可用藿香正气丸。
3、用于治疗中暑而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症状者,用藿香(鲜藿香叶更好)配连翘、半夏以清暑散热止呕,方如藿香连翘饮。
附:
1、藿香、苏叶、芦根均能止呕,但藿香偏于健胃止呕。苏叶偏于发汗解表。芦根治胃热呕吐;
2、藿香叶发散离较强、藿香梗止呕力较强;
3、阴虚火旺和胃热呕吐者不宜用本品。
用量:内服:煎汤,5-10g,鲜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调敷。
注意:阴虚者禁服。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处方举例:
1、藿香正气丸(《局方》)。成药(含藿香、苏叶、半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每次1丸,每日1~2次,姜枣汤送服。
2、不换金正气散(《局方》):藿香6g,苍术9g,厚朴6g,清半夏9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
3、藿香连翘饮:藿香6g,连翘6g,制半夏6g,陈皮3g,水煎服。
复方:
1、治疗暑湿表证,或湿温初起,湿温并重,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可与黄苓、滑石、茵陈等同用。(《温热经纬》)
2、治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和剂局方》)
备注:(1)用于湿阻中焦、脘闷纳呆之症候,在临床上常与佩兰等同用。用于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对于胃寒呕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莲、竹茹;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草;妊娠呕吐,可配砂仁同用。其治暑湿之症,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苏、陈皮等同用。此外,可治鼻渊,常配猪胆汁等同用。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