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急性外耳道炎 > 症状表现 > 你给宝宝掏耳朵的方法都是错的别再一时手 >
你给宝宝掏耳朵的方法都是错的别再一时手
不少宝妈在有了宝宝之后都会变得有点小洁癖,受不了宝宝有一丁点儿的脏,尤其是耳朵。看到宝宝耳朵里面有耳屎就想掏!觉得掏了不仅看起来干净,而且会让宝宝的听力变得更好。真的是这样吗?
千万别!
宝宝的小耳朵可经不起这样的“待遇”!如果父母简单粗暴的掏一掏,反而会对宝宝造成伤害!
危害一: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除了让孩子少了耳屎对耳朵的有效保护,容易受细菌、噪音的侵袭外,还会导致损伤孩子外耳道娇嫩的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危害二:
容易刺伤孩子鼓膜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美国有一项新研究发现,每个月有个孩子因为棉签导致耳朵受伤而被送进急诊室。
研究人员分析了-年的数据,发现在耳科就诊的有超过25万孩子,是因为棉签导致的耳朵损伤,包括鼓膜穿孔、感染甚至永久性听力损伤。而大多数损伤是由掏耳朵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有77%伤害是孩子自己使用棉签时发生的,但有16%的伤害是有家长帮助的情况下发生的。三分之二的患者小于8岁,约40%小于3岁。
医院(NationwideChildren’sHospital)的儿科耳鼻喉科医生KrisJatana博士表示:
耳道天生具有自洁能力,耳屎能捕获污垢或碎屑,能把脏东西从鼓膜处清理到耳朵外部。
所以,不需要在家自行清洁耳道,用棉签也不行。
其实,宝宝的耳朵不能清洁太过,尤其是耳屎,并不是爸爸妈妈们想掏就能掏的。
外耳道有个部门叫做“软鼓部”,里面有耵聍腺,它会分泌一种黄色粘稠的物质——耵聍,那就是我们俗称的耳屎了。
为什么我们说不要随便掏“耳屎”,那是因为“耳屎”可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
1
少量的耵聍很正常,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它其实还默默地保护着我们的耳朵和大脑:
2
挡住异物进入耳道:当有灰尘、小飞虫进入宝宝的耳道,耵聍就会挡住它;
3
抑制细菌的生长:耵聍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的挥发性,不适合细菌的生长;
4
减弱强声波:如打雷、炮竹声,防止鼓膜和内耳产生剧烈的震动而损伤;
5
可以防水:在宝宝洗澡时,有少量水进入耳朵,耳屎起到防水墙的作用,防止水进入到内耳引起外耳道发炎、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生。
很多爱干净的父母,看到宝宝耳朵里有一点点耳屎就会立即用棉签或者发夹来进行清洁,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而且很有可能把耳屎推向耳朵更深的地方。
其实,我们的耳朵本身具有自洁能力。宝宝在咀嚼、吞咽、打哈欠等动作时,耳屎都能自动被排出体外,不需要我们进行特殊清理。
什么时候要掏耳朵?怎么掏?
我们不建议经常给宝宝掏耳朵,但并不意味着就不给宝宝掏耳朵了。
如果孩子抱怨耳朵痛或者痒、或者看到耳朵里的油脂分泌过多、有脓液出现,那这些情况下就有必要给孩子清理耳朵了。
但是,清理手段一定要注意了,这几种千万不能再用了:
①切忌用棉棒来帮宝宝清理耳垢,因为可能会把耳屎推进耳道深处;
②不要用发卡、火柴棍、牙签、挖耳勺等坚硬物品来挖耳朵,这些尖锐的物品很容易误伤宝宝;
③也不要太频繁地给孩子清理耳朵,以防外耳道的皮肤受到外部刺激。
另外,有很多家长说我用棉签或者婴儿挖耳勺,总可以了吧。
在这里,小编郑重地跟大家提醒一句,并不是所有贴着“婴儿”标签的东西,就一定适合婴儿用。即使是婴儿专用的工具,稍有不慎,也有可能捅破耳朵里的鼓膜,给孩子造成伤害。
正确的清洁方法在这里:
可以将干净的毛巾沾湿后拧干,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轻轻擦拭宝宝的外耳部位,只要把掉出外耳道的分泌物清理干净就行了;
也可以在医生的许可下使用非处方滴耳剂或者橄榄油,少量滴入耳朵,软化或逐出多余的耳垢。
如果觉得宝宝耳屎多,且尝试了以上方法没什么用,那就建议医院,让医生进行专业的处理。
孩子的耳朵,真是是非常娇嫩,而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掏耳朵都是凭着经验,并能精确的帮助孩子清理耳垢。所以,家长千万要控制好自己的双手,不要随意给孩子掏耳朵。如果非要“动手”,那也请用温和的方式或是直接请专业的人帮忙。
往期推荐
?宝宝是个“小话唠”?好事啊,这是孩子聪明的体现
?孩子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这样做比发脾气更有效
?冬天娃睡觉不穿袜子会着凉?错,只有这几种情况才需要穿
?谁说娃吃零食不好?那是你没吃对!给宝宝选零食的4大原则!
?知名博主自爆被家暴:面对家暴,还有多少“宇芽”在沉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