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急性外耳道炎 > 护理保健 > 一文尽识前列腺癌疾病amp靶点a >
一文尽识前列腺癌疾病amp靶点a
强森
专栏作者
从事新药研发!学习一切与新药相关的知识!药学领域的一名小学生!
前列腺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死亡率占全部癌症前3位,在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占全部癌症前10位。虽然我国男性前列腺癌患病状况较欧美国家稍好一点,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原因,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了明显上升趋势,故非常有必要对前列腺癌有所系统的了解。本稿总结了前列腺癌疾病、靶点及药物的进展情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前列腺癌~主要筛查手段
前列腺癌筛查手段有很多,各具特点,专家共识推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前列腺筛查的首要方式,并且明确了不推荐将PCA3检测、P2PSA检测、4Kscore检测、前列腺健康指数、MRI检查等作为前列腺癌筛查的常规手段;临床上常用的前列腺癌的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直肠指检
既往有诸多指南和共识推荐直肠指检作为前列腺癌的筛查手段。优点:经济、安全;缺点:早期诊断价值低,敏感度不理想。
血清PSA检查
当前最为重要的标志物,但其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仍然具有较大的异议,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其他检查
一些新兴的前列腺癌标志物,如PCA3、P2PSA,4Kscore等各具特点,但这些新兴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方法并不适用于常规筛查人群,仅适用于特殊限定人群。
2.前列腺癌~高危人群
我国对前列腺癌高危人群的划分,通常包括如下几点:
年龄>50岁的男性
前列腺是男性唯一终生保持生长的器官,其增长具有阶段性,有4个不同的生长时相,即出生2天~9岁和30~50岁为两个缓慢生长期,而10~30岁和50~80岁则为两个快速生长期。第二个快速生长期为中老年时期,此期是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等的高发期。
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既往研究已证实,前列腺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一级亲属患有前列腺癌那么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是无阳性家族史的2~3倍;若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罹患前列腺癌,则其本人的患病的风险为正常人群的3倍。若有一级亲属中有两人及以上罹患前列腺癌,则患病危险度增至4倍。
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研究证实对于基线PSA较高的年轻患者,即使PSA在小于4的水平范围内,其后患病的概率比正常人群要高,并且由于PSA本身的缺陷,导致前列腺癌患者在进行PSA检测时,其检测值可以出现各种水平,因此认为PSA阳性阈值(>4μg/L)以下的前列腺癌患者易被漏诊。
3.前列腺癌~基因筛查
《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V4)指出,通过检测BRCA1、BRCA2、ATM、PALB2及FANCA等DNA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的胚系与体细胞基因突变,可以指导早期的铂类化疗药物使用以及参与包括PARP抑制剂等临床试验。
除BRCA1/2及ATM基因外,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还检出CHEK2、RAD51D、ATR、NBN、GEN1、MRE11A、BRIP1及FAMA等DNA修复基因胚系突变。
除同源重组修复基因及DNA错配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研究发现前列腺癌患者中还会出现包括AR、PTEN、TP53、PI3K信号通路(PIK-3CA、PIK3R1、AKT1及AKT3)、WNT信号通路(APC、CTNNB1及RNF43)、细胞周期通路(RB1、CCND1、CDKN2A/B、CDKN1B及CDK4)、MAPK信号通路(BRAF、HRAS及K-ras)以及染色体重塑信号通路(KMT2A、KMT2C、KMT2D及KDM6A)等基因突变,但是由于药物研发及相关靶向药物在前列腺癌临床应用中的证据有限,对上述基因突变检测的重要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其中,AR基因突变和扩增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