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聋火聋从古籍看,急性耳聋的中

耳聋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暴聋与渐聋。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暴聋,为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之一。暴聋,又称卒聋、风聋、火聋、厥聋等。本文讨论的暴聋,相当于“突发性耳聋”、急性发病的“传染中毒性耳聋”、“爆震性耳聋”等。不包括脓耳、耵耳、外耳异物所致的耳聋。

暴聋多为实证,多因邪气壅实而致。暴聋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无性别差异,无明显季节性,多为一侧性,,亦可为双侧性。若能及早治疗,多能恢复一定的听力,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听力难以恢复。

暴聋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厥论篇》说:少阳之厥,则暴聋。《内经》中有多处提到“聋”或“暴聋”的病因病机,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到了劳役过度、外感暴热导致煎厥而聋。《素问·热论篇》提到了伤寒病后致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亦提到了肝病气逆导致耳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到了气候、运气变化与耳聋的关系。内经的这些论点,一直成为历代医家对暴聋进行分析和沦治的理论依据。《内经》对耳聋的治疗,提出了许多针灸疗法。

如《素问·缪刺论篇》有刺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素问·刺热篇》有刺“足阳明”,《灵枢·寒热病》篇有“取天牖”,《灵枢·厥病》篇有“取耳中”,刺关冲及窍阴穴,《灵枢·刺节真邪》篇有针刺听宫等记载。但《内经》未有药物治聋记载。

东汉,《伤寒杂病论》提及了外感致聋和伤寒误治致聋。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认为外感风邪,表邪传其经,少阳风火上扰而致耳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出伤寒发汗过多,可致耳鸣耳聋。这些论述对于暴聋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意义。

晋代.《针灸甲乙经·卷十二》中提出了不少针刺治疗耳聋的穴位和方法。《肘后备·急方》(《补辑肘后方·中卷》)提出五聋,即风聋、劳聋、干聋、虚聋、亭聋。其中风聋属本节暴聋范畴。这种五聋分类,受到后人的重视。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治卒耳聋的方剂,如巴豆丸、菖蒲根丸、菖蒲散等,均是较早的外治塞耳药方。

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对耳聋进行了粗略的分类,提出“风聋”、“厥而聋”等病名,从而区别于“久聋“、“劳聋”等起病缓慢者,这是对耳聋分类的发展。其论述比《内经》详细。并讨论了风聋的病机和证候特点。《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丹溪心法·卷四》等医著,都引用了《诸病源候论》的原文,作为指导治疗的理论基础。

唐代.《备急干金要方·卷六下》有治疗暴聋的方剂十多首,其中以外用塞耳者为多,如“治卒耳聋方“、“治耳聋方”等,内服方的用药有磁石、白术、牡蛎、麦冬、芍药、生地、葱白、麦冬等。《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搜集治疗耳聋方剂30首,其中治风聋方3首,治久聋方5首,通治耳聋方22首,从治法看,仍以药物塞耳为主,除了转引前人的方剂外,尚有鱼脑膏等方。由此可见,唐代在治疗耳聋的外用药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将耳聋分成五类,并记载了79首方剂,仍以外用药方为多。同时也列出了一些内服方剂,如磁石散、羊肾羹,犀角散、茯神散等.在内服药中重用了磁石,这是较之前人所不同者。卷九十七还列出了一些食疗方法,如治五脏气壅耳聋,用白鹅膏粥,又如治耳聋伴鼻塞失嗅。用干柿粥等,丰富了暴聋的治疗。

《圣济总录·卷…百十四》所载治疗耳聋的内服方剂,数量多于外用药方,可见这时治疗耳聋,内服药已成为主要方法,这是一大发展,为辨证施治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这些方剂中,治疗风聋有内服方五首,如天雄散、苍耳酒等,药物如天雄、细辛、苍耳子之类,有辛温发散、行气通窍作用,都是以往所未有记载的。对风聋的证侯,也作了描述:“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这样的认识比以前更为完整。《针灸资生经·第六》对耳聋的针灸治疗有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针刺穴位,如天牖、窍阴、颅息等。《济生方·耳门》记载的鸣聋散,用穿山甲、磁石塞耳。

《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九》记载了5首治聋方剂,其中的清神散治疗气逆上壅,头目不清而耳聋,是后世一直沿用的名方。

金元时代,学术争鸣使耳聋的理法方药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提出耳聋多属热证的理论,治疗以“退风散热,凉药调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还提出了耳聋治肺的观点。

李东垣以善用益气升阳法著名,其法除用于久聋外,在治疗暴聋时也配合应用,如:《兰室秘藏·卷上》的柴胡聪耳汤用于治疗“耳中干结,耳鸣耳聋,”其中以人参、柴胡益气升阳,以当归、虻虫、水蛭活血化瘀通窍,为后人运用活血通窍法治疗暴聋开了先河。《卫生宝鉴·卷十》外治卒聋,多运用芳香走窜通窍的药物,如含有细辛的蒲黄膏、含有龙脑的龙脑膏等。

《世医得效方·卷十》也记载了许多治疗暴聋的方剂,如用秘传降气汤,治疗气壅耳聋,在一些外治方中,亦多用全蝎,以活血通窍。朱丹溪对于暴聋的辨证论治,从内伤角度阐发尤多,如《丹溪心法·卷四》提出了“大病后耳聋”,“因郁而聋”,“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等论点,在其影响下.后人更加重视对暴聋的辨证论治。

明代医家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观点,使耳聋在分类上更明确了暴聋和渐聋(久聋)之分,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如《普济方》卷五十三和卷五十四收集了历代治疗耳聋的方剂二百多首,分为耳聋、风聋、劳聋、暴热耳聋,暴聋、久聋六节,基本沿袭于宋代。《医学纲目·卷二十九》总结出运气耳聋有四种:一曰湿伤肾、三焦聋;二日燥邪伤肝聋;三曰火邪伤肺聋;四日风火炎扰于上聋。这样,把《内经》所述之五运六气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体的脏腑失调紧密结合起来,对辨证论治有了新‘的意义。《医学入门·卷五》认为耳聋应按病程分类,指出新聋多热,旧聋多虚,这对临床辨证有很大的启发。《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更指出了这种分类对预后判断的重要性,认为“暴聋者多易治、久聋者最难为力。”并将耳聋分为“五闭”,即火闭、气闭、邪闭、窍闭、虚闭,其中除虚闭以外均属暴聋范畴。书中还记载了“鼓膜按摩”方法,是治疗耳聋的导引方法,为后人广泛采用。《明医指掌·卷八》对耳聋的分类独具一格,乃依据病因而分风耳、热耳、虚耳、气耳。此外,在《针灸大全.卷四》、《针灸大成。卷八》都记载了治疗耳鸣耳聋的穴位。

清代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使暴聋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论更为完善。如《证治汇补·四卷》总结暴聋诸证治法。《医林改错·上卷》提出了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聋,其通气散、通窍活血汤两首方剂的创制和运用是对暴聋辨证论治的一大发展。《类证治裁·卷六》提出了脏气逆而致厥聋,风入于络之风聋,因怒气壅而聋,因惊火郁而聋,及气闭猝聋等五型的证治。《外科证治全书。卷二》则认为暴聋属气逆气郁,并总结四种外治。开通法:药用磁石、巴豆、大蒜。全蝎等药物塞耳以治暴聋。

综上所述,暴聋自《内经》提出以后,历代医家从风邪外袭,肝气郁结,肝火上逆,痰火上扰,气滞血瘀等方面探讨了其病因病机,并且提出了证治方药、外用药、针灸.导引、食疗等许多治疗方法,从而使暴聋的理论日趋完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

一、风邪袭肺。邪闭龙葱风邪之性浮越.易侵人体上部器官。若肺卫不固,腠理疏松,则风邪乘虚而入,导致肺卫不和。邪客于肺,循经上扰龙葱。则龙葱为邪所蒙,司理听觉之功能失职,乃至暴聋。

风邪亦常与寒邪、热邪兼夹而侵犯人体,风寒犯肺,肺气失宣;风热外袭,肺失清。肃。两者皆可导致暴聋。

二、肝胆火盛,上犯清窍耳为肝胆经脉所辖,若情志不遂,气机失畅,肝胆气郁,上逆于头,可致清窍受蒙而暴聋失聪。若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循经上扰耳窍,亦能致暴聋。

三、痰火上扰,壅结耳窍饮食不节,素嗜炙博。或思虑过度,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津液不行,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上蒙耳窍,乃至暴聋。痰湿久蕴,化热生火,痰火互结,痰借火势上壅耳窍,亦可致暴聋。

四、气滞血瘀,经脉痞塞,心主血脉,寄窍于耳。若七情郁结,心气不舒,经气不行,气病及血.血行不畅乃致瘀阻于耳窍脉络,则清窍闭塞,不能纳音,而致暴聋。耳之闻声,内归于脑,耳脑通路若有瘀滞,亦致暴聋不聪。

症状:突然发生单侧耳或双耳听力减退,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听力大幅度下降,或伴一有耳鸣,头痛、眩晕等。

检查:两耳鼓膜完整。听力计检查,患耳听力明显下降,可呈混合性耳聋、感音性耳聋。

鉴别诊断:本节所讨论的暴聋应与外耳道耵聍栓塞(耵耳),外耳异物(异物入耳)及急性脓耳、鼓膜外伤穿孔所致之暴聋相鉴别。

耵耳和外耳异物所致暴聋,作外耳道检查便可诊断,取出耵聍团块或异物之后患耳听力恢复。

急性脓耳听力亦可突然减退,但多伴有发热、耳痛、耳胀不适,检查鼓膜可见充血、外凸或穿孔溢脓,听力减退大多呈传导性聋。

鼓膜外伤,或穿孔较大时,可有明显的听力减退,但有外伤史可资鉴别,检查鼓膜:亦可明确诊断。

[风邪袭肺、邪闭龙葱]多起于热性传染病之后,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耳带状疱疹等。突然听力下降,或伴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轻度潮红,听力检查多呈单侧或双侧戚音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若为风寒所致,则恶寒较重,无汗,鼻流清涕,脉浮紧。若为风热所致,则发热明显,口中微渴,鼓膜轻度潮红,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风性浮越,多以上受,从口鼻而入,或经皮毛内传,首先犯肺,肺失清肃,邪毒循经犯其结穴,龙葱失职,不能司听,故为耳聋。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鼻塞。邪在于表,肺卫不和,故见头痛,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

若风寒兼夹侵犯人体,则腠理闭塞,营卫郁滞,故恶寒重而无汗,脉浮紧。若风热合邪,侵犯人体.肺失清肃,津液受伤,故发热而口微渴。血受风热鼓动,而见鼓膜轻度潮红,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则:疏风宣肺,解表通窍

[方药]可选用三拗汤加味或选用清神散加减。

三拗汤中麻黄疏风宣肺为主,杏仁宣肃肺气为辅,甘草调和药性为佐使,可加入防风、豆豉、僵蚕、浮萍草等以加强疏风祛邪之功,加路路通,石菖蒲、马兜铃等以宣肺通窍。

清神散中以荆芥、防风,菊花、羌活相配伍,辛散疏风,宣肺通窍;僵蚕,川芎祛风行气,活血通络;木通利湿通络、木香、菖蒲行气通窍,甘草调和诸药。

风寒外袭者,可选用芎芷散,芎芷散用川芎,白芷、细辛、生姜,葱白辛温散寒行气通窍;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木通利湿通络,以防痰湿阻滞脉络;肉桂补火散寒.温通经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祛凤散寒,化痰通窍之功。如痰湿不盛者,亦可少用或不用化痰之品。.

若风热外袭,可选用犀角散,犀角散为治疗风聋之名方,方中用犀角、菊花、前胡配伍,旨在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枳壳、菖蒲行气通窍;泽泻、木通利湿清热通络;生地、麦冬养阴清热.以防风热劫津;羌活辛温之性,受凉药制约而独具发散风热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疏风散热,宣肺通窍作用。惟犀角系贵重之品,若病情轻者,可以桑叶、薄荷等辛凉发散药物代替。

此外,银翘散、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之剂,对于外感风热之邪,肺失肃降,邪闭耳窍之暴聋,亦可选用。[肝胆火盛上扰清窍]多起病于情绪波动、过度兴奋或郁怒之后,突然听力下降,伴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检查鼓膜潮红,听力检查多呈单侧感音性耳聋,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怒则伤肝,肝胆气郁化火,循经上逆,犯于耳窍,故听力下降。肝火上冲,涉及头面,壅滞脉络,故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气火挟胆汁上溢,故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亦为肝胆火盛之证。治则:清肝泻火,解郁通窍。

[方药]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龙胆泻肝汤具有清肝泻火之功,可熄肝火而聪耳。

亦可选用清胆汤,泻清丸加减。清胆汤以青蒿叶、青菊叶、苦丁茶直入肝胆以散其热,荷叶轻清,亦能清肝;薄荷梗、连翘宣散上焦之热。本方以药物质轻,善于上行而入头面诸窍为其特点,故清肝胆而能通窍。泻青丸中龙胆草大苦大寒,直折肝火;大黄、栀子协助龙胆草泻肝胆实火,导热下行,从二便分消;当归、川芎养肝血以坊火热伤及肝血;肝火郁结.木失条达,羌活、防风辛散火邪。诸药合用,使肝火平熄而耳窍复其清空之态。

[痰火上扰壅结耳窍]耳聋或听音不清,起病突然。头昏头重,胸脘痞闷,咳嗽,咯痰黄稠。听力检查呈单侧或双侧的感音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痰火上扰,壅结耳窍,则耳中听音不清,甚则为聋,且见头昏头重。痰火壅结,气机不利,则胸闷脘痞。痰火犯肺,则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亦为痰火壅结之象。

[治则]清热化痰,散结通窍。

[方药]以清气化痰为主加减。清气化痰丸功能理气化痰,方中胆南星、黄芩、瓜萎仁清热化痰;治痰当理气,故又以枳实、陈皮下气消痰;佐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肺下气,半夏燥湿化痰,诸药合用使气顺则火自降,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耳窍乃能聪听。

或可选用加味二陈汤或加减龙荟丸。

加味二陈场中以二陈汤化痰,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变其二陈汤温燥之性而成为清热化痰之方。加薄荷轻清之品,去其痰火之蒙蔽,使耳窍复其清空之质乃能纳音。

加减龙荟丸是在清肝泻火的龙荟丸基础上加减而成的,方中以龙胆草、芦荟清肝泻火为主;黄芩、栀子、柴胡、青黛清肝泄热;胆南星、青皮,木香理气清热化痰;大黄导热下行,共为辅药。当归活血养血,以防苦寒太过而伤正为佐药;麝香芳香通窍为使药。诸药合用,泻火清热.化痰通窍,、药力较猛.[气滞血瘀经脉痞塞]耳聋突然发生和发展,常在数小时或几天内出现听力严重减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并发,常伴耳鸣,呈呼呼风声样,或伴有眩晕,听力检查多为感音性耳聋,舌质暗红或瘀点,脉细涩。

耳为空清之窍,有赖气血煦濡,一旦气滞不行,则血脉瘀滞,耳窍经脉痞塞,失其空清之态而不能纳音,乃为耳聋。瘀血停滞,气与之相击,乃作“呼呼风声”样耳鸣。血瘀之象在舌,脉,乃见舌质暗红,舌上瘀点,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可选用通窍活血汤,或通气散加减。

通窍活血汤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气活血;麝香走窜通窍,老葱辛温升散,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气血生化,诸药共用,去滞通窍,俾聋耳复聪。

通气散中以香附、川芎行气活血;柴胡引经入少阳,诸药合用,专事祛除耳窍脉之瘀血闭阻。唯药味少而恐药力不够,可以加入红花,当归,丹参、穿山甲等活血化瘀之品。

外治法:治疗暴聋的外治法,主要有药物塞耳,熏耳,及畜鼻法。一般作为

抬疗耳聋的辅助方法

1、塞耳法

(1)治耳聋铁酒方:饮浸铁之酒,再以磁石塞耳中,每曰1次每次30分钟。此方既用酒之行气活血通窍,又利用磁铁的磁性感应作用。(2)菖蒲丸:药丸捻如枣核大,以针穿中心作一孔,取净耵聍后.将药放于外耳道,每曰换2次,有行气活血通窍作用。(3)治耳聋铁环方:将小铁环含于口中,枕于磁石上,或以绵裹铁砂塞耳中,口含磁石,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左右。此方主要利用磁铁相吸的磁性感应作用以通耳窍。(4)通耳丸:具活血通窍的作用,塞耳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2~3天后换药,对耳聋属气滞血瘀者最为适宜。(5)通神散:具有活血祛瘀,解毒通窍功能,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耳聋。塞耳每曰2次,每次30分钟,3日后换新药。(6)蒲黄膏:能疏风宣肺,活血通窍.适用于风邪所致暴聋,用法同上。(7)龙脑膏:功能清热行气通窍,适用于暴聋兼见热象,如发热、口渴、舌红者。塞耳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次换药。

2、熏耳法

雄黄散4份,加1份艾,1份黄柏末,点燃后向耳薰之,每日1次。本方一具有解毒通窍作用,不论暴聋、渐聋,均可在各种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

3、啖鼻法(1)取麝香散少许,患左耳聋则啖入右鼻,患右耳聋则啖入左鼻.每曰3次,此方可取嚏行气通窍,适用于暴聋,伴鼻塞不适,头重头痛者。(2)取追风散少许,吹于鼻中,每日3次。此方有疏风祛邪,行气通窍作用,适用于风邪外袭所致暴聋。

4、贴穴法

以吴茱萸、乌头尖,大黄三味为末,用唾液(亦可用温水)调和,敷贴于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此法适用于肝火,痰火所致暴聋,亦可用于渐聋证属虚火上炎者。

针灸疗法

1、体针一般暴聋者均可取耳区局部穴位如听宫、听会、“耳门,翳风等,针刺这些穴位,有流行气血,通络助聪作用。还可选用中渚、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扶正祛邪。若为风邪外袭者,可选外关、合谷,曲池.以疏风祛邪。肝胆火盛者,取太冲。丘墟,以清肝泻火。一般每次选取l~2个局部穴位,1~3个肢体上的穴位。采用泻法。亦可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左右,每日针刺1次,以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取内耳、肾、肝、神门,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左右,以10次为一疗程。针刺这些穴位,有利于加强或调整脏腑的功能,以求复聪。

3、头皮针取晕听区,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有行气通络作用。

4、穴位注射取听宫、翳风,完骨、瘈脉等穴,注入药液,如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养血活血.行气通络以调整耳和脏腑功能的作用。每次可注射l~2毫升。

你可能还想看:?1.头顶痛、前额痛、后脑勺痛、头两侧痛...原来对应这些身体问题!

2.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医“问诊”的6个常见考点

3.落地了!村医公卫补助终于落地,这地方村医人均补贴5.2万元!

4.执业医师笔试环节,是机考还是纸笔?一年两试考区有哪几个地方?

5.可怕!无证行医还要纳入刑法!卫健委最严巡查来了,上海、青岛、福建、济南...多地已中招!

杏林九针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ndnkm.com/wahl/8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